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火爆车市激活“壳资源” 资本涌入企业能否重生?

※发布时间:2018-9-1 3:44: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即将过去的一年,汽车产业投资可谓热浪灼人。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波投资热的背后已不再是各地的披挂上阵,而是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自发行为。汽车产业的“壳资源”们也在行政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两只手”的拨弄下,过得极不平稳。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一定都还对粮票、布票、豆腐票之类的东西留有深刻的印象:如果完全是交换,这些票证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如果没有黑市交易,也显示不出这些票证有多值钱。眼下汽车业的“壳资源”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怪胎。

  先来粗略地看一看今年新加入的造车军团吧:德隆并购湘火炬接手三江雷诺,比亚迪控股西安秦川,美的左拥云南三家汽车企业右抱湖南三湘,浙江中誉携手武汉轻型汽车,宁波华翔收购中兴并整合江西富奇,奥克斯买下沈阳双马,格林柯尔入主扬州亚星。

  还有更让人吃惊的,在汽配产业和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一场被称为“赶集”的民企造车潮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据称,国家发展和委员会已经接到了包括奥克斯和波导在内的40家浙江民营企业的申请,要求取得整车生产资格。

  借壳!借壳!火爆的车市,整车企业诱人的利润吸引着各资本纷纷前来淘金。按说,很多被并购的汽车企业本身并不值钱,这些企业大多是地方当年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拍板上马的,到现在,大多数企业都经营得半死不活,有些根本就已经停产多年。目前,全国有130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和570多家改装企业,在这700多家企业中,有200家左右多年来产量极少甚至是零。

  这样的企业,要品牌没品牌,要好产品没好产品,至于固定资产,几间厂房加上几件生产设备,说不定还不够清偿银行贷款,更何况还有诸如员工安置、债权债务清理等一大堆烂摊子等着。

  湖南三湘要转让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吸引了美的、江西新鑫和湖南金帆三家企业前往竞争,美的开出了5年注资17个亿的优厚条件才得以在这轮竞争中胜出。奥克斯原本瞄准的是江西五十铃和江西富奇,结果中间横生波折,富奇转投宁波华翔旗下的中兴,五十铃也不了了之,奥克斯只得另寻出,改道沈阳双马。

  这真是了那句俗话: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些企业本身不值钱,但“嫁妆”却是值钱得很。“壳”之所以能成为资源,关键就在于我国汽车行业目前实行的企业及产品审批制度。汽车不是什么人想造就能造的,上不了《目录》或《公告》,拿不到“准生证”,造出来的汽车就都是“黑车”。而一直以来,这种“准生证”的发放都是要讲究出身的,不是国有资本,没有背景,要想通过审批,可谓“难于上青天”。吉利为争取这一纸“准生证”所付出的艰辛,有目共睹。也正是有鉴于此,蜂拥而入的各资本才不约而同地把切入方式瞄准了借壳。

  与“三大”相比,各地的“壳资源”们虽算不上是大观园里衔玉而生的“宝二爷”,但好歹也能做个贾芸,靠着裙带关系转包些大观园里栽花种树的活儿,照样吃香喝辣。多年以来,这些壳企业靠着手头的“准生证”,以合作、联营、挂靠等方式与其他没有生产资格的企业合作,通过收取诸如“无形资产管理费”之类的租壳费用而。而且,按照我们现行产业政策,“管进不管出”,只要手中握着“准生证”,就不愁没人光顾。

  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放出话来:要治理汽车产业目前“散、乱、差”的局面和防止投资过热。众多有资格但没产量的“壳资源”企业正是有关部门法眼中行业“散、乱、差”的最直观体现。有消息称,将对“壳资源”们进行处理,要么被并入大的汽车集团,要么被兼并重组。对于大的汽车集团来说,“准生证”问题根本就不能算是问题,一旦被并入大的汽车集团,“壳资源”们原先赖以的东西转眼间就将变得毫无价值,其命运也可想而知。大限将至,末狂奔,“壳资源”们要想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就需要在处理办法出来之前先找到出。

  另一方面,各资本尤其是众多的民营资本纷纷杀入汽车业,这些资本为了避开政策壁垒,不约而同地采用借壳的方式曲线获取“准生证”。在大汽车集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在新进入资本的眼里可是个宝贝,“壳资源”们会做怎样的选择,不言自明。

  另外,“壳资源”们还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银行贷款、土地批租、到争取进入《目录》,没有地方在背后张罗,这些企业不可能建得起来。在地方看来,这些“壳资源”企业虽然不争气,但毕竟是自己辛苦养的“孩子”,自然不希望白白送人还要仰人鼻息。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云南为了与美的合作,不仅一下子整合了三家汽车企业,还专门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更在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诸多优惠。

  “壳资源”的未来会怎样?对于大汽车集团来说,“壳资源”们现有的企业经营状况,只会成为他们眼中的负担,做不了长久夫妻。对于新进入的资本来说,“壳资源”确有价值,但既然有用的东西就只是一个“壳”,等到“壳”里面被注入了新的“血肉”,“壳资源”的命运也就再也不由自己把握了。

  另一个值得的问题是,各资本纷纷涌入汽车业,难免鱼龙混杂。有些资本根本就是抱着投机心态进来的,先买个“壳”,从国外引进几款车型,趁着当前车市火爆赶紧捞一把。如果“壳资源”碰上的是这种资本,日后难免还有再次被抛弃的命运。

  “壳资源”的特殊价值是由有形的手带来的,但是如果没有无形的手,“壳资源”的这种价值根本就无从实现。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矛盾地统一着。眼下,不管是有形的手还是无形的手,都在想着让“壳资源”消失。当然,“壳资源”们本身的未来会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哪一只手最终来决定“壳资源”们的命运,这将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未来的竞争力。

  当壳资源抢得差不多,内外融资手段也使用殆尽的时候,汽车厂们用不断加高的总资产和存货成本垒起了一座悬河,成本泥沙沉积在河床,现金流开始变慢,一旦市场支撑松动,悬河就要溃堤。“必须加大销售量,提高销售收入,降低应收款。”这是众多汽车企业对明年工作计划的第一句话。

  既然最重要的是销售速度,CEO和CFO会马上:“为什么销售部促销不利,影响毛利率和现金流?”销售部门把危机给生产部门,生产线增加了,产能还是上不去的原因;生产部门认为是采购部门没有与时俱进;采购部门则向领导叫苦:“又要我压缩零部件库存,又要充足供件,我还赊着原料厂的账呢”。于是,球踢还给财务部门,CEO只得带着CFO硬着头皮向老板要钱,股东们铁着脸就是不给,因为输血再多也不过是向悬河里扔进一堆沙子。

  这就是现状,怎么办?专家们总结的出和治水患的法子差不多,加快水流速度冲走沉积的成本泥沙。具体说有两条:其一是用高效的信息沟通模式让前期投资见效,把产能出去;其二是集中在销售、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用钱,把精益生产、品牌营建和网络整顿搞上去。前者可以参考上海通用的信息共享,SGM投上5000万美元用于ERP和信息化构建,公关部都能随时查到生产现状。或者可以再重学丰田的生产方式,把订单-柔性化生产-零部件看板(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准确数量的部件)落实;还可以重新研究客户资源,淘汰一部分不争气的经销商。其实,这些办法犹如水泵,恰恰是冲刷成本泥沙,加快现金流的治本之。当然,大前提是汽车市场在两年内没有滑坡,留给厂家赚钱的盘子还是那么大。

  专家们考虑得较多,即便市场给机会,两条执行起来也并不容易,倒不完全是因为大家缺钱。一家客车厂老板就说:“现在连农用车厂长都知道ERP了,可是我们的工人等着发工资,股东又等着年底分红,不赊零部件厂的账,我们就要关门了。”

  当看到汽车厂的2004年目标还是放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和毛利增长上的时候,专家们也开始质疑:汽车企业的运营质量普遍不高,钱真的能投到水泵上吗?合资企业有比较好的体制基础,而国有企业老总按新政策也有了平均25万元年薪的吸引,上层实施的是有的。但主要因素———中层实施的人才是水泵运转的关键,特别是在民企,由于利益的短视,众多民营企业的老板把眼光放到自己的口袋里,下面职工也在周公解梦和死人说话想这是老板自己的厂,我能卖多大的力?此时,小缺口已经在各个环节把水漏了出去,泥沙再次因流速减缓而沉积。整个流程即便用上ERP、CRM这样的高级水泵恐怕也不会灵光。(中国经营报)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