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如何具有全球经济的眼光

※发布时间:2018-6-6 21:34: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现在中国有身份的人对外讲话中,讲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全球经济”。这个看似很宏观、很有视野一个词,但却是一个对我们老百姓实际状况一根毛的关系也没有。有,也是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关系,是属于的悬妙关系。但却是当前政官、企官、大专家、大学者们振振有词的最时髦的话题。他们宁可丢下绝大多数老百姓望眼欲穿的问题、问题不谈,而要夸夸其谈地说着漫际的“全球经济”。似乎他们个个都是站在高山之嶺,俯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和最高统帅。

  他们由此创造出来“一带一”的新词儿,什么陆上的丝绸之、海上的丝绸之等等,说得吐沫直飞、两眼直转,一会看稿子,一会瞪视观众,让人听得不知所云。好象这一切能可以有力的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善于经商做生意,就具有“全球经济”的视野,所以“丝绸之”才会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品牌词儿。殊不知,正是因为历史上的“丝绸之”并不是中国人开辟的商,丝绸之只是境外单方面的贸易之,这才让我们有了一份感,而不是自豪感;一份沉重的感,而不是历史的骄傲感。

  因为开辟这条丝绸之的人,首先是由阿拉伯人,后来才是更远的意大利等地的人,踏上这条漫长的道,来到古老的东方经商;到了后来,甚至于别人只是好奇的来游玩、来。而石头般的中国人,对于横跨整条欧亚的丝绸之的认识,等于是一片空白。在历史记载中,还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曾经敢于冒险走过整段丝绸之(因为中国人向来极其喜爱记载历史,可谓滴水不漏,样样都可以考证得出来)。也只有“唐僧取经”走过属于中国境内一段丝绸之,然后折转到印度、尼伯尔,还在边境转着,这就已经算是无比千辛万苦的西游记了!

  另外,明末时期还有一个徐霞客,仅仅只在中国境内周游了半圈,也就已经算是多么了不得的大探险家、大俠客了,并留下《徐霞客游记》。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了,几百艘游船护驾着他,最远跑到东非海岸线为止,这段航程仍然还在阿拉伯人经商的老上,对地理大发现一点关系也没有。由此可见,中国人“全球”概念还是没有,只能停止在“平面”认识上。

  之所以“全球经济”认识一片空白,是因为中国帝制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一贯贬低商人的作用,商人的经商,连民间买卖食盐都叫“走私”(欧洲从来没有听说过此等奇闻);又一贯洋夷,使得中国人走不出国门,不能将境外先进的事物带进来。这也许是阻碍中华文明不能更新的最大原因。我今天提到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历史学家好好研究的大课题,可惜都是由马屁精主持的历史观,让隐藏着落后的原因。

  过去的历史,绝大部分时间并非是欧洲人直接来中国贸易,这不但是途遥远,欧洲与亚洲的贸易的另一原因,在于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这个问题从古典时代起就已存在;那时,罗马帝国为支付中国丝绸和印度纺织品而耗尽黄金。16、17世纪时,情况还是如此,亚洲人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商人在努力找出摆脱僵局的途径时往往是竭尽全力的。例如荷兰的公司曾向泰国出口“数千幅有待在帕塔尼的市场上出售的荷兰雕版画。其中,有圣母像(是根据加尔文教商人的,防备卖给佛和穆斯林的)和描绘圣经中情节的作品;有记载李维的历史故事、适合于重视古典作品的暹罗人的版画,最后,还有对更普遍的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即一批画和更不合乎礼仪的插图。”

  事实上,欧洲在工业之前,由于亚洲乐于接受欧洲的金银、很少接受欧洲的其他物品而一直受到阻碍,东贸易只有单方面的进货,欧洲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东方人太穷,买不起生活中不必要的奢侈品,一般人的家中,穷得从来没有19世纪之前的洋货存在,并可以供后代珍藏。而同期欧洲的一般贵族家庭,普遍都用上中国瓷器丝绸之类的物品,并还能给后人。从私人重视收藏,到国家博物馆珍藏,体现出东文化和文明价值观的差距。

  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明了能源驱动的大机器生产,才彻底解决好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尬尴难题,形势才完全扭转。欧洲人能用机器生产出来大批廉价的纺织品淹没了整个亚洲市场,大到从出口大型机器设备,小到“洋火”(火柴)、“洋油”(煤油),一起铺天盖地般的拥向东方市场。

  在这里我简述一下“全球经济”在近代史上的发展过程。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欧亚一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大部分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叶,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体积庞大的必需品的交换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大西洋贸易的情况尤其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些种植园实行了单一经营,所以它们进口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谷物、鱼、布匹和金属产品。它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即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武器及其他金属产品运到非洲;交换非洲的黑奴运到美洲贩卖;再将黑奴劳动下的美洲大量咖啡、棉花、蔗糖、烟草运到欧洲市场销售,成为“良性循环”。

  这一时代新的、大规模的全球性贸易在西欧与东欧之间同样展开着。这里西欧又得到种种原料,尤其是做面包用的谷物;由于人口增加和大量可耕地转变为牧场、工厂,谷物的需要量很大。谷物中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常常上涨,促使谷物及其他原料的出口量大大增加。波兰、匈牙利、、巴尔干半岛向西欧提供了谷物、牛、兽皮、亚麻和船用补给品,而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产品以及殖民地商品。

  18世纪前西欧与亚洲的贸易量比不上与南洲或东欧的贸易量,还有一个原因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进口棉织品。这些亚洲产的棉织品由于份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它们开始被大量进口,因此,本地纺织界和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一提出了反对。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发明蒸汽机之后首先使用到纺织业上的原因,英国的曼彻斯特成为世界的纺织之都。

  这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在于商品贸易——有销售的市场,而不是为了占领别国的土地,别国的人民,那不是它们感兴趣和骄傲的地方。资本主义和古代帝王截然不一样,土地和人口不是目标,中国人可怜有限的历史观,依旧停留在古代去理解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性质。西欧国家早已不在把母国的国土和海外殖民地联系在一块来看待,尤其是在二战之后,更是放弃前几百年得来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和“范围”。

  今天谈“全球经济”的视野已不在于“一带一”的地理认识,也不在于能否生产出来低廉的商品,更不单纯是“工匠”,它包含的竞争要素更多更广,否则仍然缺少销售市场,仍然缺乏竞争力。二战之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的是,先进的工业技术之下更新换代的优良产品占领全球销售市场。中国“全球经济”的视野跟不上世界前进的步伐,缺项的因素太多。

  例如一般中国人所理解的工匠,纯粹都是手工业之下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中的店坊式工匠,这早已过时,不足为奇,创造不了更多更快的商品。其实开发现代化产品必须在更精密的机器和更精湛的工艺之下来完成,是在信息化工业和现代化生产体系下有创造力的“工匠团队”来完成,这主要是指工程师、工艺师、技师、熟练工人所组成的创造和制造团队,尤其是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工艺设计等方面尤为重要;此外,还要考虑能源、环保等等许多因素的改进。但是没有先进的制度来、来,创造者和制造者的智能不可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

  我认为,“全球经济”的竞争要素,千条万条仍然只有一条为首要因素:一切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决定竞争优劣——具有多少创造性的各类人才可以层出不穷的涌现。而不是其它无关的什么中心,什么基本点,什么代表,那些只是为少数人谋私的一些借口,对大多数人是不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