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数据> 文章内容

行业研究] 虚与实:基因行业A股上市公司分析

※发布时间:2018-2-16 19:40: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一、前言:争议从未停止近年来,基因技术毫无疑问成为炙手可热的前沿生物科技领域代名词。随着全球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基于人类基因数据库采集与分析的先天性优势,我国基因行业技术迅速获得突破,基因测序市场增速明显,产业也逐步从幼稚期成熟。2017年之于国内的基因行业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贝瑞和康和华大基因(300676,诊股)两大巨头接连登陆资本市场,华大基因更是在上市后连获19个涨停板,不仅引得资本市场对基因行业兴味更浓,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华大的高估值全是泡沫?基因测序只是炒冷饭?根本是伪高科技?精准医疗短时间可望而不可即?一时间,无论是股民还是基因行业从业者,都不清楚谁才是“套”中人?因而,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本篇行业研究,将重新聚焦基因产业,通过分析A股基因相关上市公司近年来的整体发展变化,以期呈现现阶段基因行业在资本市场的真实发展业态。笔者发现,基于良好发展前景的预测,A股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在市值和估值方面表现高涨,但总体已然趋于。与投资的火热相比,基因产业发展却不如表面那么光鲜亮丽。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国内基因测序市场正在逐渐成熟,即便带着高科技的帽子,商业化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基因行业公司无疑要和众多一般行业公司一样,面临抢占市场、回馈业绩等方面的压力。届时,群雄逐鹿也会向寡头竞争演化,出局者将越来越多。相对应的,基因测序的真正价值不应与缥缈的天赋检测等词汇挂钩,其未来价值将体现于借助基因编辑等手段实现基因治疗,届时才将迎来基因产业大爆发,而基因治疗的曙光已然迎来。二、基因产业发展面面观基因检测可用于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预测。一般基因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液态生物芯片与微流控技术等。其表现为只能对某一个或几个基因或者某一个基因上特定片段进行测序,或是准确性上存在不足,但相关产品在各自细分市场上仍占据了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基因测序技术能够通过测序设备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当前占据基因测序市场主要份额的第二代高通量(NGS)测序仪,便具有测序通量和准确度高,且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让基因检测得以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测、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检测及部分复杂疾病的辅助检测,尤其是在肿瘤预防治疗等领域逐渐发挥价值。虽然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熟,但就国内市场而言,基因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测序行业中游领域,提供基因测序服务,而上游的基因测序仪生产仅有个别企业涉及。其中,华大基因通过并购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Genomics实现测序仪国产化,于2015年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测序仪BGISEQ-500,并于2017年实现量产。也是在2015年,紫鑫药业(002118,诊股)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共同推出第二代国产化高通量DNA测序仪BIGIS产品。另外几家企业则是通过合作生产模式,如达安基因(002030,诊股)联合LifeTechnologies成立合资公司、贝瑞和康联合Illumina共同合作开发推出新型测序仪产品。2017年9月,基于单测序技术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GenoCare由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瀚海基因董事长贺建奎带领团队研发成功,取得医疗器械证备案、初步实现产业化并已应用于临床检测。从基因行业长期发展来看,基因测序还只是一个万亿市场的第一步,基因测序奠定精准医疗基石。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发展,通过精确的测序定位,可以对特定基因采用插入、删除等操作,用正常基因替代突变基因来针对致病因子予以治疗,这为癌症和一些疑难重症治疗带来了可能性。当下,结合基因编辑技术的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成为了精准医疗市场最具可能性和前景性的市场。2017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诺华生产的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AR-T疗法Kymriah上市,成为全球首例,2017年因此被称为CAR-T元年。国内包括安科生物(300009,诊股)、复星医药(600196,诊股)等上市公司早已展开布局。日前,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交了中国首个CAR-T疗法临床申请。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一年有429.2万癌症新增病例、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每年全国新生儿1,600万,出生缺陷人群90万。庞大的市场需求成就了国内基因行业的蓝海,行业快速发展也为患者带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并不能将酒量检测、祖源信息检测等消费级基因检测与医学临床基因检测等同起来。除了技术进步,有关政策支持无疑成为了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国家卫计委联合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把基因检测行业从无序发展、无法可依的监管真空地带推向有序监管的道。此后,基因测序、精准医疗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一系列重大政策性文件中。三、基因行业A股上市公司分析据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31日,以主营产品归属于基因领域、设立基因领域子公司或投资控股基因领域公司为标准,A股基因行业有关上市公司共有52家,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1.5%。其中以华大基因、贝瑞基因(000710,诊股)(即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紫鑫药业为代表的企业深耕基因测序市场,博晖创新(300318,诊股)、凯普生物(300639,诊股)、透景生命(300642,诊股)等企业在微流控芯片技术、PCR等一般基因检测领域占据关键地位,北陆药业(300016,诊股)、西陇科学(002584,诊股)、澳洋科技(002172,诊股)等公司则通过并购介入基因测序板块,进而在基因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从基因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和市上市公司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合计20家,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8.46%。其次是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数量相当,其余省份仅有一两家。从相关企业上市时间来看,有6家企业在2000年以前上市,其中贝瑞基因因借壳*ST天仪,实际于2017年才正式登陆A股市场。2010年后上市的企业则多达33家,其中有7家企业于2017年刚刚上市,且从其细分市场来看,均属于体外诊断(IVD)行业。为更好地反映基因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走势,我们选择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中据进行比较。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来看,2017年上半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542.57亿元,同比增长23.38%;2016年上半年相关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为439.75亿元,同比增长26.66%;两年增长幅度总体相差不大,2017年增速放缓。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从净利润来看,2017年上半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合计80.09亿元,同比增长13.31%;2016年上半年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为70.68亿元,同比增长13.54%。两年增长幅度相当,2017年略有降低。由此可见,尽管基因行业在基因测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但相关还未能显著反映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保持相对平稳的上升速度,且增速略有放缓。从上市公司市值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因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合计8171.40亿元,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市值的1.30%。相比2016年和2015年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A股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为6209.24亿元,截至2015年12月31日,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市值为7268.98亿元,2016年反而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同比减少14.58%。至2017年,行业总市值大幅拉升,同比增加31.60%。2014年基因测序在全球掀起投资热潮,中国资本市场同样不例外,包括北陆药业、新开源(300109,诊股)等企业均于这一年切入基因测序领域,2015年则是基因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爆发的元年,华大基因于这一年推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测序仪,基因行业热度持续。2016年,基因测序行业增速放缓,市场预期不及此前,包括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企业Illumina一度股价暴跌。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二代测序仪量产,贝瑞和康、华大基因两大行业龙头登陆A股,第三代国产测序仪发布等重磅消息相继来袭,热度回归,拉动整体市场。从上市公司截至当年12月31日的市盈率(剔除负值)来看,基因行业上市公司2017年平均市盈率为74.69倍,远高于A股上市公司19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符合生物科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但相比2016年基因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84.83倍,2015年平均市盈率129.67倍,市场总体回归。2015年基因科技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陌生而新鲜的概念,随着行业发展径逐渐清晰,基因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认知逐渐回归以价值为导向,这也符合A股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制表:金融界数据来源:巨灵财经)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A股基因行业相关上市公司从2015年-2017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现逐年下降并趋于平缓的趋势。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